2011年主题报告“体验数字化校园,创造个性化空间”

时间:2013-05-29浏览:179设置

 

2011年主题报告体验数字化校园,创造个性化空间

中山大学第十一届信息化年会暨第二届用户大会报告
郭清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仁、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中山大学第十一届信息化年会暨第二届用户大会,会议的主题是体验数字化校园,创造个性化空间,加速推进中山大学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大会将通过报告、经验交流和研讨,沟通推进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思路,进一步落实加快我校信息化进程的要求。
我  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从基础设施到资源建设,从人才储备到师生素养,从标准规范到应用开发,已具备了加快推进的良好基础,积累了经验,形成了有效的推动机制。特别是得到了学校领导、机关各部处、各学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此我代表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对各级领导长期以来的指导、支持与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广大师生用户对我们的理解、包容、支持和参与建设表示衷心地感谢!
  下面,我将结合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一年来的工作,对2011年学校信息化工作做个小结,并对2012年的重点工作做初步安排。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度,我们贯彻2010年信息化年会制定的参与式建设、体验式服务发展方针,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要工作,强化目标管理,扎扎实实做好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稳步推进我校信息化事业的有序发展,优化了数字化校园支撑环境,升级了校务系统平台,拓展了数字化教学资源,改进了用户服务体验。目前,数字化校园已与我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活动深度融合,提升了我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应用水平。
  下面是2011年我校信息化工作完成情况的小结。
  (一)优化升级校园网基础设施,提升网络服务水平
  按照工作计划,顺利地完成了边界网升级,新增了高性能万兆边界路由器和防火墙,为流量管理器增加了处理板卡,提高了边界网数据处理能力、安全防护能力和带宽管理能力,提高了现有互联网带宽资源的使用效率,改进了访问外网体验;顺利完成了园区网升级,在东校区的11栋学生宿舍楼更换了已到生命周期末期 2004年、2005年部署)的交换机,在南校区升级了文科院系的大楼局域网,提高了用户网络接入的稳定性和性能。随着校园网服务质量改进,校园网入网计算机数也稳步提高,2011年度入网计算机数同比增加5000台(目前逾5万台),最大并发计算机数同比增加4000台(目前约为32000台),新生入网率高达85%。
  中大-腾讯邮箱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我校学生、校友邮箱均迁移到腾讯企业邮箱平台;升级了网络电视服务,建立了分布式的流媒体分发网络,除个人电脑外还增加了对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等的有效支持;优化了数据中心架构,提高了数据中心的稳定性;全面启动学校主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和备案工作,已建成中山大学PKI/CA平台,顺利完成7个信息系统(3个三级、4个二级)的定级和备案工作。
  深化ITIL最佳实践工作,初步建成校园网设施的CMDB和事件流程、问题流程,提高了IT服务管理的规范化和效率;完成了四校区的数据中心机房和核心网络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实现了对各机房的环境状况(温度、湿度、漏水)、支撑设施状况(UPS、空调)和人员进出情况的实时监测和短信报警;2011年,利用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在全国985高校中率先建立了信息技术服务帮助台微博,粉丝数在短短两个月已达4500,明显加强了中心与校园网用户交流互动,取得了很好的用户反响和同行赞誉。
  (二)推出新服务,深化应用,有效地促进教学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加强应用推广,促进师生信息化能力的发展。召开了中山大学首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会议,探索高水平大学如何适应信息化对于教与学的变革的潮流,提出了中山大学教学信息化行动计划项目的计划;继续推进BlackBoard的深入应用,7月份成功支持了7800多名新生的军事课在线学习和考试;发布《中山大学教育技术论坛期刊-微杂志》,将新技术媒体信息和教学理念推送给广大师生。
  加强多元化、多维度特色资源建设。拍摄和上传了逸仙网络大讲堂的讲座视频130个,完成了总数达600个讲座的目标,点播人数超过75000人;完成网院本学年38门网络课程、725课时的录制、编辑和发布工作,制作临床基本技能电视教材片八大科总共41部;本研教育课程增长202门,远程教育课程增长57门,在线课程合计达到1974门;配合教务处申报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工作,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2门课程已经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程网站上发布。
  加强教学信息化应用开发,积极提高服务质量。推出了通用在线考试和医疗业务考核等新服务,支持了《药理学》等课程的在线考试,完成护理专业的考核;初步建成一个集课程中心、资源中心、在线视频、活动中心、考试中心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学习平台——中山大学博学网;初步构建基于开源软件Sakai的新数字化学习管理系统,拟在成人教育中试用;开发了多媒体课室信息管理平台,为四校区多媒体课室设备的科学管理以及多媒体设备建设规划提供数据依据,也为广大师生查询多媒体课室教学信息提供了支持服务;开发了远程教育系统、本科教务系统和研究生教务系统三大系统与BlackBoard的数据接口,促进系统融合,提高了全校教学数据的共享和教学服务效率。
 
   (三)完善和优化信息系统,支撑学校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
  重点建设、升级了本科教务、网院教务、人事、科研(理工、医科)、房地产、校友会等系统;自主研发新建、升级了新的安全授权子系统、网上教代会校内文系统、社科科研管理系统、招生报名系统、学生离校系统、学生医保管理系统、学生健康档案系统、优秀毕业生评选系统、新生信息采集系统、个人空间和教育部信访系统等;启动建设II院系智能系统、协同管理平台、公共查询平台、中大搜索应用、公共投稿系统等。这些应用升级的信息系统,支撑了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了校务系统从信息管理到信息服务的转化,提升了校务系统的人性化和易用性,提高了我校自主维护和开发的能力,为保障校务系统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升级后的本科教务系统,提供了全面丰富的本科教务管理功能及服务功能,规范了教务流程,适应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需求(支持三学期甚至多学期制、支持多校区教学管理、支持医学教务业务的长学制和专业化管理)支持多学期、多校区教学管理,实现教学周期的全程管理,为学校的本科教学业务提供了信息化支撑;并具有可维护性(开放源码)、开放性(支持与原有系统的数据对接与集成、与其他系统的数据共享、支持数据上报等)和广泛性(支持学校各类用户)的特点。
  加强学校网站群建设,整合信息和服务。优化基于CMS的网站群架构,提高其稳定性和可管理性。随着学校各单位对门户网站的需求不断增加,网站群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针对当访问量大的时候,出现访问速度慢、性能不稳定等问题,对网站群的整体架构作调整优化,并对CMS平台作升级:增加自主建站的相关功能、增加可视化模版制作、增加站点库的功能、增加栏目统计汇总的功能等,提升网站建设服务能力。此外,联合宣传部共同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建设管理的大型综合门户网站“5D空间,以服务广大学生、展现当代大学生风貌、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打造新型校园网络文化为主旨,构建了师生的网上家园,打造中大学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四)持续建设高性能与网格计算平台,提高运维和服务水平
  高性能计算平台完成了二期扩容,使平台计算力增加到3.5万亿次。协助环境学院建设亚运天气预报平台,使其融入我校二期平台,实现了两个平台的统一监控与统一管理。制定了以作业需求的CPU核数、作业运行时间和用户优先级状况为维度划分了若干个队列的新的集群资源与作业调度策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支持许跃生教授团队GPU计算平台建设,协助制定建设方案,提供机房环境,设备招标、安装调试,及其各项针对性的服务。GPU计算平台已经开始向全校用户提供服务。该平台的理论计算力超过130万亿次,实测峰值超过40万亿次,在最新的我国HPC TOP100排行榜(2011111版)中,居于第60位,全国高校中排第3位。
  积极推动我校高性能计算典型应用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1期的验收工作,并在1期顺利开展的基础上,引入企业参与,共同出资开展第2期资助计划,经专家论证,确定对3个重点项目及4个一般项目进行资助;结合前期针对理工学院、化工学院、环境学院、生科院、工学院等学院主要应用软件的分析,整理编制出部分常用软件的安装使用及特性分析与调优建议文档,成为提高用户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技术文档。
 
  (五)积极推进医疗平台建设,促进医疗健康信息共享和服务
  中山大学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初步建成,包括电子病历库和医疗资源库、医患互动服务、临床协同工作、科研教学辅助和管理创新工作平台,基本实现面向临床的电子病历服务、会诊与远程医疗服务、转诊与转检服务、健康咨询服务等;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医疗资源信息中心和门户网站,发展基于区域医疗的远程医学应用,通过了省专家组的项目中期考核。这两大平台均已进入开发和优化的关键阶段,为明年两大平台的全面建成上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中山大学信息化在我国教育行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11年,我校被教育部评为“2011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我中心被评为中国信息化百家优秀研究管理机构,中心郭清顺主任被评为中国信息化百名优秀带头人,郭清顺主任的论文《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集成平台与门户设想》被评为中国信息化百篇优秀论文
  二、2012年重点工作
  2012年,我们要抓住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开发和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开放共享水平,推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联合用户,共同完善信息系统,开发个性化服务,促进信息技术与我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活动的融合,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1、升级优化校园网环境,改进用户上网体验,规范网络服务SLA
  抓好校园网升级与改造项目(2012年中央级高校修购专项项目)的实施,在边界网增加链路负载均衡层的冗余度和性能,进一步改善校园内外互联互访质量,完成上网行为管理设备部署;在园区网更换东校区、南校区已超过生命周期(6年)的网络设备,实现园区网稳定、高效运行。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加快校园无线网建设进程,扩大无线接入范围和网络容量;普及和扩展IPv6应用,加强校园网对IPv6应用及资源的建设。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对外网访问的合理、基本需求,有序改进用户上网体验,一方面与电信运营商谈判,以争取更多的出口带宽;另一方面也加强管理,在充分考虑校园网络资源配置和综合能力现状,通过网络流量、性能监测等手段对用户访问外网的应用服务进行评估,制定用户网络服务等级协议(SLA),实现网络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2、启动云数据中心迁移计划,推出弹性计算和存储云等IaaS服务
  建设面向虚拟设施的云数据中心,重新规划设计数据中心架构,逐步以PC服务器集群替代大型UNIX服务器和存储网络设备;利用虚拟化技术整合计算资源,购置一批高性能的PC服务器,建设弹性计算云和存储云,实现对计算和存储资源的动态管理和按需分配,为师生和单位提供灵活、易用、安全的动态调配的基础设施服务(IaaS);升级数据中心中间件,满足校园网用户规模、校园网应用需求和未来云服务的发展需要,升级数据中心数据库,升级LDAP目录服务器、我的中大门户和CAS统一认证系统。
  3、加快推进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构建中山大学可信服务平台,持续提高运维水平
  加强安全设施(包括数据中心防火墙、行为管理、PKI等)建设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队伍建设。完成第一批定级备案系统的整改建设工作,落实第二批系统的定级报备工作。加强基于中山大学公钥基础的设施开发力度,构建可信服务平台,陆续推出安全邮件、安全登录、安全发布等可信服务。建设好基于开源的OTRS ITSM系统(已通过ITILISO 20000认证)校园网运维系统,支撑校园网运行和管理。全面开展网络服务的ISO20000认证工作,争取2012年内通过认证。进一步加强综合业务呼叫中心建设,扩大业务支持范围。完成ITSBM升级,实现用户收费、业务管理、NetID管理和统计报表等功能,并完善与呼叫中心系统的集成。
  4、实施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行动计划,有序地推动我校教育教学信息化
  落实首次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会议的精神,做好院系学科的针对性调研,尊重和突出学科的特色,实施行动计划,加强建设机制、共享保护机制、应用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研究与创新机制等机制建设,有序推动我校教育技术信息化,推动学校的国际化和跨越式发展。搭建,整合异构资源库,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和资源配备,开发多来源、多层次、多类型的资源,强化个人应用,实现学习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营造非学历教育发展的良好资源环境。建设中山大学医学网,为教师提供网络平台开展教学,为学生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全面、系统实现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应用。
  5、升级和优化数字化教学平台,支撑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
  完善和升级数字化教学平台BlackBoard,搭建中大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以资源数据为核心,把各具特色的、分布广泛的异构资源库加以整合,实现在统一界面下进行集成检索,实现学习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同时加强开源软件的建设,利用SAKAI提供的产品进行二次开发,构建适合中山大学的个性化教学课程学习平台,建立成人教育在线学习和协作的开放平台,提供远程在线教学和教学辅助的支持。实现与统一门户、校务系统的集成,为用户提供统一入口,保证教务教学管理信息一致性。完成系统整体的汉化,提高用户界面友好性。
  6、建设学生健康与发展服务支撑平台,提供专业化、系统化和个性化的指导
  与美国翱力赛思公司(Olixus Inc.)合作探索支持以人为本,集学生健康与发展等综合方式服务的应用;支持个性化、社会化服务的应用。目的是提高为学生个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给学生有展示个性化的平台。
  7、整合校务系统应用,启动校园云服务集成平台建设
  整合校务系统应用,实现管理服务,以SOA和云计算体系架构为基础,启动建设校园云服务集成平台,集中利用云中资源,形成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各类云服务,集成平台采用松耦合、标准化的原则建设,各层负责完成不同的任务,各层之间的消息传递需要定义标准的接口,每一层功能的改变不会引起其他层的变化。具体包括:建设接口层,隔离各种云资源服务的接入复杂度;建设资源和服务汇聚层,对资源和服务进行知识元定义、格式转换;建设管理分类整合层,将云资源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体系和排列顺序;建设表达层,根据管理分类整合层提供的云资源分类形成信息目录和资源目录;建设服务申请与交付层,根据用户所拥有的权限,平台将服务交付给用户。
  8、建设基于的应用系统建设,实现总务和后勤管理的信息化
  进行基于信息层面的整合,消除校产信息孤岛,提供协同管理平台、公共查询平台,提供辅助决策需要的深层次数据综合分析的数据源,具体包括:建设基建系统,加强工程项目和校园规划管理;建设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并围绕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对论证管理系统、竞价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进行整合;提供后勤服务的应用支撑,充分整合和广泛利用校内外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具体包括宿舍管理、餐饮管理、水电管理等应用服务。
  9、全面完成中山大学医疗共享平台和区域医疗共享平台建设
  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实现面向临床的中大电子病历服务、会诊与远程医疗服务、转诊与转检服务、健康咨询服务等,并为临床科研和教学的病历库与影象库、专科疾病和专题研究为主题的数据仓库、医疗管理的数据分析和挖掘等提供支持服务;继续深化区域医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平台的全面上线与验收,建立标准化健康档案及其与临床信息一体化的联动更新,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电子双向转诊,实现区域委托、受托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图像和报告传递,实现区域卫生业务数据统计分析与决策。完善健康档案的数据收集,以加强医疗、公共卫生、保健领域的区域统筹和协作。
  10、建设个性化应用,推出面向学生、教师、校友和社会用户的云空间服务
  结合教师、学生个人主页,存储空间的需求,开展教师、学生个性化应用的建设,为教学、学习提供个性化服务。完善面向学生的云空间服务,建立资源服务目录和应用服务目录,并提供订制和自助服务,提供可视、行业、热点播报等各类专业搜索引擎服务,提供个人信息中心、SNS搜索等个性化服务;建设面向教工云空间,为教师提供便捷的个性化订制操作,为个人提供快捷方便的访问路径,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创建、实时交流与通讯,实现协同学习和科研,建立个人的信息与知识中心等;建设面向校友的云空间,为校友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为校友提供个性化服务,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校友与母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建设面向社会服务的云空间,为社会用户提供招生、就业等资源服务,还有学校的各种信息资源服务等。
  11、建设移动应用,提高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普适性和易用性
  构建校园移动应用技术架构和中间件平台,建立校园移动应用技术研究和测试环境,组织关键技术追踪研究、技术方案验证和技术路线探索,研究提出适合我校的校园移动应用技术架构;建立校园移动应用中间件平台,全面支撑校园网移动应用发展;分领域推进移动应用和移动IPv6应用开发建设,如移动门户、移动OA、移动网络电视、移动学习等典型应用。
  12、建设高性能计算三期平台,推出科研计算云服务
  完成学校高性能计算平台3期暨国家教育网格(ChinaGrid)和省教育网格(GDER-Grid)配套平台的建设任务,结合新平台及应用特征完善作业调度策略,结合高性能服务门户系统的实施,完成学校各期高性能计算平台的有机整合,初步形成科研计算云,通过统一界面为用户提供易于使用高性能计算服务。根据各个平台的特征,结合典型应用资助项目的相关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面向多个学科的示范应用建设。推动基于GPU平台的典型应用,做好二期项目的支持与保障,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体系架构、平台特性分析,完善性能评测方法、应用特征分析、并行技术、GPU编程等。
  13、全力支撑广州超算中心建设,提升运营和社会服务管理水平
  根据学校总体要求,积极配合和协助学校开展广州超算中心建设的相关工作,以学校高性能计算服务平台的运维服务为基础,结合广州超算中心建设的各项要求,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的学习研究,在运维管理与服务、应用开发与推广、人才培养等机制建设上,大胆创新和实践,细心总结和提高,为广州超算中心建设与将来的运营,积累经验和培养骨干。
  三、信息化的发展机遇及未来展望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我校全面落实中山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首航之年,我们计划在接下来的三年内(20122014)将规划中的主体工作(9个重要工程)完成,在2015年进行全面完善、总结,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艰巨,使命非常光荣,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云服务技术路线,抓住国家锐意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加快学校信息化发展。
  在全面落实信息化规划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我们要特别重视用户体验个性应用服务水平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效益、规范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和提高数字化校园成熟度;要持续完善数字化校园生态圈,充分利用我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科研成果等丰富的智慧资源,将数字化校园变为他们展现的平台。
  我们将紧密跟踪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密切关注应用变化的新领域,不断探索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新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真抓实干,奋发进取,求真务实,不断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努力提高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学校信息化和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返回原图
/